数字里的Z世代:中国新消费趋势背后的行为与情绪公式
- Alice
- May 2
- 4 min read

2025年2月,中国“泛年轻一代”突破4.43亿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占全国网民的35.2%。但比起规模,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发生:这群以90后、00后为主的数字原住民,正在重新定义数字经济——不仅通过“买什么”,更通过“怎么表达自我”、“如何定义价值”以及“如何塑造现代生活方式”。

理性设备,感性消费

超过60%的年轻用户使用售价在¥2,999元以下的数码产品,显示出他们在技术采纳上的价值理性。但矛盾的是,其中有45.2%的人每月在线消费超过¥2,000元,反映出硬件节俭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强烈反差。他们在基础工具上精打细算,却毫不吝啬地为体验、情绪满足和个性表达买单——这一“节制与放纵并存”的消费逻辑,是对“价值”更为复杂而深刻的理解:掌控基本面,释放情绪价值。
高度沉浸的数字生活,碎片化内容触点
年轻一代每月平均使用33.4款APP,累计屏幕使用时长达185.6小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的数字生活丰富、分散,却高度目的性导向。
信息从小众KOL、私密社群、垂类兴趣圈层中流动。美妆、财经、时尚、健康、明星文化等“自我成长”类内容构成他们的核心内容生态。曾被视为“亚文化”的二次元、ACG,如今已跃升为主流,体现出年轻人对品牌叙事中情感深度、想象力与个人关联度的高度期待。
向高线城市迁移:结构性市场重构

如今,超过54.3%的年轻人生活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较去年增长6.6%。这一迁移不仅是地理变化,更是消费格局的重塑。他们不再是内容和产品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动构建生活方式、身份和机会的创造者,推动市场由“供给导向”向“生活引导”转变。
一线城市Z世代:打破规则的文化催化者
00后一线城市用户,是打破规则、加速文化演进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逻辑以“身份表达”为核心:既在闲鱼等平台上购买二手物品,也愿意为偶像打赏虚拟礼物。在他们眼中,消费是“社交货币”,是建立认同、进入圈层的路径。
时尚成为语言,偏爱舒适实用与潮流融合的街头风单品,在全球趋势与本土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同时,他们沉浸于CatBox、星野等AIGC情感陪伴应用——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情感连接。部分用户每月在AI情感陪伴App上的使用时长超过800分钟,折射出“AI亲密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下沉市场Z世代:理性与梦想并存的技术爱好者

在三线及以下城市,00后呈现出务实与情感并存的复杂特征。他们大多仍处于职业早期阶段,但在精打细算的同时,也追求情绪价值的实现。
他们更注重表达自我与文化共鸣,代表性平台如小红书(每月使用时长23.2小时)、知乎、豆瓣等,不仅是资讯来源,更是情绪出口。在美妆领域,他们偏好功能与自我认同相结合的本土品牌,助推“护肤型淡妆”类趋势。
一线城市90后:理性浪漫主义者

高线城市的90后,则呈现出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画像。他们重视储蓄和财务规划,但也愿意为情绪体验、文化滋养和科技新奇埋单。
他们花得理性,但不保守——当价值契合个人意义时,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如精品健身、沉浸式演出、疗愈型旅行等。在社交上,他们偏好基于兴趣的小圈层关系,而非开放式社交图谱。在科技领域,他们是美学与实用并重的早期拥抱者。
购车时,外观是决定因素之一——“颜值决定是否心动,性能决定是否成交”。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技术,更因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在汽车行业中,从“产品主导”到“情感驱动”的品牌构建正在发生。
品牌策略洞察:用户即媒介
多触点内容融合:从短视频到播客,从私域社群到直播,年轻人触点呈现出“多样交叠”的趋势。品牌内容需因地制宜,讲对故事、选对平台。
进阶影响力策略:共鸣大于覆盖不止看声量,更看渗透。与能真实代表圈层文化的KOL合作,传递有情绪、有身份、有深度的故事。
创意以身份为核心驱动力:一线Z世代追求符号叙事,下沉Z世代偏好情绪共鸣,90后则看重功能与灵感兼容的内容。
探索情绪经济新边界:从为偶像打赏,到与AI建立情感连接,情绪参与已非潮流,而是长期趋势。能精准读懂这些空间的品牌,才能建立更高粘性的用户关系。
结语:理解年轻人,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基本功
2025年的中国年轻消费者已无法用单一标签定义。他们多元、复杂、矛盾,却又在价值观上极具清晰度。从在上海买金条的Z世代,到在下沉城市听播客的大学生,再到广州健身房里追求“性价比情绪价值”的90后——他们正共同推动“消费”这一概念的不断扩张。
现在,是时候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了。欢迎联系我们,探讨品牌如何真正连接中国新一代的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