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商务出行:区域融合驱动的战略转向
- Alice

- 10月1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中国的商务旅行正进入一个有序复苏与战略聚焦并行的新阶段。国内出行持续增长,而出境公务活动则呈现出更为审慎与区域化的特征——立足亚洲,同时放眼全球。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正从疫情后的恢复阶段,转向对全球布局的重新定义。本文基于《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商旅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旅讯商旅发布),深入解析在全球格局变动中,中国企业如何在坚韧与务实之间找到平衡。
亚洲仍是出境商务出行的核心

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依然是中国商务旅客的主要目的地,反映出明显的“亚洲化”趋势。调查显示,超过40%的受访企业频繁前往香港和澳门,再次印证两地作为金融、贸易及离岸上市门户的关键作用。与此同时,日本和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正崛起为科技、制造与跨境投资的战略枢纽。这种区域聚焦体现了中国企业对效率与经济协同的追求——优先前往那些在关系网络、监管环境与投资回报之间能实现最优平衡的目的地。
企业规模决定差异化的出行策略

企业规模成为影响出境旅行策略的关键因素。员工规模超过10万的超大型企业在香港与澳门的出行比例最高(73.07%),这与其在跨境治理、财务沟通与供应链协同中的高频需求密切相关。相较之下,中小企业(SMEs)则更活跃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聚焦供应商合作、生产伙伴关系及出口通道。这类企业普遍灵活、注重成本,并以区域驱动为主,出行决策往往与即时业务成果紧密挂钩。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与批发行业依旧深度依赖大中华区与东盟市场;而金融与信息技术领域则逐步在新加坡、欧洲及北美之间实现平衡布局。尽管中东仍属细分市场,但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制药与医疗企业关注,显示出出境多元化的新动向。整体来看,中国的出境商务旅行已不再是单一模式,而是根据战略、行业与规模的不同而分层分化,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全球化路径。
企业结构决定国际流动性
企业国际架构成为推动出境恢复的核心动力。拥有海外子公司的企业出行最为活跃,其中44.6%的受访企业表示出行次数较去年有所增加。这类企业正处于扩张阶段,重点在于运营整合、区域业务拓展及市场监管强化。
相比之下,没有设立海外办公室但拥有本地团队的企业,则表现出更为克制的态度——其中23.39%的企业报告出行减少,更多依赖本地化策略,如招聘当地人才及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远程管理。至于完全没有海外布局的企业,则在维持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受到更多限制,出境出行仍是建立客户关系、深化业务沟通及应对跨境监管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在供应链复杂或涉及跨境融资的行业。
文化与后勤障碍仍是关键挑战

尽管信心回升,但中国商务人士在出境过程中仍面临现实障碍。“饮食习惯不适应”(18.14%)与“语言障碍”(18.04%)是受访者提及最频繁的两大挑战,凸显文化适应在商务出行体验中的重要性。
除文化因素外,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受访者还提到签证复杂性(14.33%)、企业协议酒店覆盖不足(12.47%)及外汇兑换不便(7.94%)等痛点。这些问题反映出更广泛的系统性挑战——包括预订系统割裂、差旅管理公司(TMC)标准化不足以及多币种结算的复杂性。因此,更高效的跨境服务一体化势在必行:差旅供应商、企业财务团队及TMC需协同合作,共同打造顺畅且透明的出行体验。
从出行频次转向战略价值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出境商务旅行正从“频次导向”转向“战略导向”。大型企业将差旅视为强化治理与区域协同的手段,而中小企业则更注重单次出行的高价值产出与可量化成果。这种转变反映出企业在不确定全球环境中的“稳中求进”心态。面对贸易格局变化,中国企业愈加审慎地决定出行时间与目的地,使出境商务活动从一种功能性需求,演变为支撑长期竞争力的战略工具。
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展望未来,中国出境旅行的区域化趋势并非封闭,而是迈向更高层次的亚洲互联互通。从大中华区到东盟,中国企业正通过更完善的交通、通讯与政策协作,构建供应商、投资者与客户的深度网络。
这种生态体系的形成,使企业能够更贴近市场与合作伙伴,同时保留全球扩张的战略灵活性。在此背景下,出境旅行不再仅是交易行为,而成为促进伙伴关系、知识交流与市场洞察的重要机制。
结语:出境商旅成为战略推动力
2025年的中国出境商务旅行,体现了“有节制的扩张”与“有目的的行动”。以亚洲为核心,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展现出务实与雄心兼备的姿态。从香港的金融通道到新加坡的创新枢纽,企业正以高效化、本地化及深度合作的方式重塑国际流动模式。
尽管挑战仍在,但整体前景依然稳健而充满韧性。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进一步加强,出境商务旅行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下一阶段国际增长的重要力量。欢迎联系我们,了解中国企业如何重塑全球商务出行的未来。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