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仪式饮酒”到“情绪表达”:中国酒水消费的生活方式转变
- Alice
- 5月16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酒水行业不仅以6.6%的销售增长展现出稳定的市场活力,更显著的是消费者行为与文化语境的根本转变。如今的饮酒行为早已超越了节日、宴席等传统情境,逐渐演化为一种个体化的情绪调节方式、社交身份表达乃至生活方式的延伸。这一变化正深刻影响品牌的营销策略与与消费者的连接方式。

本文所引用的消费趋势与行为洞察,均来自《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演进趋势系列报告:酒水饮料篇(2024年)》,由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与天猫新品创新中心(TMIC)联合发布。该报告结合了宏观零售增速、社交媒体行为分析以及消费者情绪偏好数据,涵盖小红书、美团、抖音等多个核心平台,全面揭示了中国酒水消费从传统仪式向个性化、情绪化场景转变的深层逻辑与市场脉动。
情绪驱动替代了场景驱动

过去,中国消费者的饮酒行为以“场”为主,无论是婚礼、商务宴请,还是节日庆典,酒水主要作为社交或礼仪的媒介。但正如《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演进趋势系列报告》指出的那样,这类传统消费动因正在被更为个人化、情绪化的场景所取代。
“微醺时刻”概念的流行便是这一转变的最佳注脚。该话题在社交平台的浏览量已突破5384万,背后是一群以Z世代与年轻白领为主的城市独居人群,他们倾向于在下班后一个人喝点低度酒来放松自己、排解压力。这类消费偏好以果酒、气泡鸡尾酒、预调酒为主,注重口感、便捷与情绪契合度。
对于品牌来说,过去那种“庆祝时刻”的硬性营销已难以打动这类消费者。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围绕“放松”“表达”“陪伴”的情感叙事,广告需要从情绪层面共鸣,而非产品功能堆砌。
“家庭酒吧”:不是短期趋势,而是生活仪式
家庭酒吧文化的兴起,体现出这种情绪化转向的具象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在自己的一平米小角落里搭建属于自己的宅家“home bar”,将饮酒作为放松生活、创造氛围的一部分。小红书#1平米家庭酒馆 话题同比增长超1068%,成为社交内容创作的新热点。

这不仅是一种产品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个性表达。从五彩斑斓的创意鸡尾酒,到摆满各类酒瓶的家中一角,家庭酒馆已成为消费者身份塑造与情绪自洽的重要载体。该场景吸引的主要人群包括精致白领、潮流年轻人及追求仪式感的新中产。
因此,品牌的竞争力不再只看酒质与价格,更看是否具备“可陈列性”“可社交性”“可创作性”。包装是否好看、饮法是否多样、内容是否容易拍照传播,正在成为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
从“干杯”到“共创”:年轻人的社交仪式革新
虽然“独酌”正在崛起,但社交饮酒在中国依然保持强劲活力,只是形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ity Drink”城市饮酒文化便是当下年轻人重构社交饮酒语境的代表。从屋顶派对到桌游局,从Live house到深夜食堂,饮酒成为各种微场景中的核心情绪装置。

在小红书上,#闺蜜的小酌时刻 话题同比增长117.32%,#CityDrink 增长80%。这些社交场景强调即时性、拍摄感、氛围感,背后反映的是年轻人对社交关系中情绪连接的需求。
品牌在此场域的制胜逻辑,是成为“场景默认选项”而非强行植入。快闪活动、限定联名、UGC挑战,远比传统TVC广告更有效。与其追求“曝光最大化”,不如成为每一个“微醺场景”的情绪共鸣者。
“即时消费”改变渠道思维,便利店也能成为酒水战场

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需求大幅增长,#便利店调酒 话题在2024年12月的浏览量已达2.4亿次。这一趋势代表着消费触点不再局限于计划型购买,而是强调“冲动、便利、场景就绪”。
从“街道3公里”的便利店,到“城市20公里”的户外露营,再到“全国2000公里”的节日礼赠,酒水品牌的配送与销售半径必须全面扩张。酒水不仅需要被看见,更要能“随叫随到”。美团、盒马、叮咚等即时零售平台也正成为新的品牌曝光与转化阵地。
这对品牌提出运营与营销一体化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在产品线上满足即饮性、便携性,更要在物流、库存与数据预测能力上实现即时响应与场景推荐。
喝什么=我是谁

当代消费者对酒水的选择,越来越表现出一种“身份叙事”的特征。低度果酒是文艺女性的舒压良方,威士忌高球是精英白领的工作搭档,日式烧酒是文化审美人群的主打选择。
消费者不再只是“喝酒”,他们是在“表达”。酒精成为一种媒介,帮助他们定义“自己是谁”,并在社交平台上传播“我的生活方式”。对于品牌而言,这要求产品线本身也具有人格化的设计与营销思维。
趋势总结:从人群画像到情绪刻画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酒水市场,品牌必须从“人口标签”转向“情绪与行为”的精细化洞察。微趋势不再是短暂的风口,而是通往生活方式变革的关键入口。
不论您是百年品牌寻求年轻化焕新,还是新锐品牌准备切入市场,我们的数据洞察、平台策略与跨渠道能力,助您“品类占位”之外,更“情绪占心”。欢迎联系我们,让您的下一个营销动作真正“触动人心”。
Comments